中英两国都有着浓郁深厚的茶文化情结,分享传统古茶背后的人文故事。 是近期伦敦举办“茶话贵州”活动的亮点。9月8号下午,由中国国家旅游局伦敦办事处携手英国Raymond Legal和贵州省文化旅游厅,联合在伦敦为来自中英各界的嘉宾,举办了一场内容独特的 “茶话贵州” 活动。在介绍贵州千年古茶时,主办方分别推出三道产自贵州的千年古茶和现代名茶,并在现场通过专业工匠进行的茶道表演,让新老朋友在品尝香茗,论古道今时,倾听来自曼切斯特博物馆收藏部副主任,英国学者布莱恩 西池,(Bryan Stitch)讲述和分享中国红军与英国传教士发生在上世纪20-30年代的传奇轶事,给满堂宾朋带来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文化跨界体验。

布莱恩 西池先生(Bryan Stitch)长期从事相关史料的研究。他通过考察研究,了解到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·勃沙特 (Alfred Bosshardt) 的英国传教士,与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的发生的一段奇遇。故事的主人公叫阿尔弗雷德 勃沙特,自小在英国曼切斯特长大,上世纪20年代初,受英国教会委派来到贵州省境内的镇远、黄平、遵义一带传教布道,并在当地娶了同样也是传教士的瑞士姑娘罗斯·皮亚杰为妻。1934年10月初,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阿尔弗雷德(他给自己起了中文名: 薄复礼)与妻子罗斯 皮亚杰从安顺返回镇远,在经过城外一个小山坡时,正好与西征入黔的红军第二和第六军相遇,被当时具有高度警惕性的红军战士,把不慎闯入红军长征队伍的外国传教士当间谍分子一举抓获。阿尔弗雷德一行被俘后,同行的妇女儿童被立即释放。阿尔弗雷德本人因有间谍之嫌,需经甄别审核,只能跟随红军队伍长途跋涉,每天行军30-40英里。这一不小心当了红军俘虏,成了红军长征队伍中极为鲜见的外国人,这段史料过去虽有过报道记载,但其传播范围似乎尚未达家喻户晓的效果。
在长征途中,因阿尔弗雷德帮助红军翻译过一本法语地图,才使自己与红军的敌对关系逐渐有所改善。红六军领导萧克将军,有本法语贵州省地图,队伍里除阿尔弗雷德,谁都看不懂法语。他把地图上的法语地名都逐一译成普通话, 这都对当时萧将军准确部署行军线路,有很大的帮助。据萧克将军多年后回忆说,红六军在转战贵州东部进军湘西时,阿尔弗雷德翻译的法语地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。阿尔弗雷德的真诚和友善,开始受到红军官兵的尊重。更有意思的是,阿尔弗雷德小时候曾跟母亲学过钩针编织,行军路上他还为士兵们编织了帽子和袜子来保暖。在与红军将士朝夕相处中,阿尔弗雷德对红军部队严禁赌博吸鸦片的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作风,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他跟随中国红军一起长征18个月,560天,转战了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等5个省,行程达6000英里,成为红军长征途中一名奇特的同行者。
1936年春,红二、六军团即将由云南北上川康时,军团长萧克亲自向阿尔弗雷德宣布了释放令。他对阿尔弗雷德说: “你是个瑞士公民(阿尔弗雷德父母是来自于瑞士的曼城人,他本人也同时有瑞士藉身份),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,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,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,我们决定放你走。” 阿尔弗雷德离开红军之后,在昆明疗养了一段时间,期间立即着手整理自己在红军长征中的那段亲身经历。他是第一个向世界披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故事的外国人,1936年11月就出版了回忆录《牵手》(也有译为《神灵之手》),称赞中国红军纪律严明、勇敢善战。比之1938年发行的埃德加·斯诺介绍红军长征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一书,阿尔弗雷德的著作《牵手》早了一年多问世。
中国是一个讲感情重道义的国家。恐怕连阿尔弗雷德自己也没想到,在他离开长征队伍半个多世纪后,萧克将军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一直委托驻外使领馆,联系寻找当年曾与中国红军一起历经长征,帮助过红军的外国友人。萧克将军初始误认为阿尔弗雷德是法国人,并试图在法国寻找他。当老将军闻悉这个依然活着的阿尔弗雷德居住在英国曼城,就特意请有关部门转赠给阿尔弗雷德一本关于中国军队的书。这让阿尔弗雷德惊喜无比, 两人就此有了书信往来,成为好朋友。阿尔弗雷德 勃沙特于1993年在英格兰肯特郡的一个养老院安然离世。

饮着醇厚香美的贵州古茶,回味着英国学者布莱恩的精彩讲述;这段沉淀近百年的长征路上红军与外国传教士在贵州的人文故事,与贵州1600年古茶历史一样,源远流长,佳话永在。此次“茶话贵州” 也是中国驻伦敦旅游办近年来推出的 “在英国重新发现中国” 系列活动的一部分。主办方代表中旅伦敦办主任薛伶说:长征精神,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。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紧依靠人民,同人民患难与共,自然得到了人民的拥护,也得到了包括薄复礼(阿尔弗雷德)在内的外国友人的理解和支持。贵州是红二军和红六军长征线路的起点站,欢迎大家去曼彻斯特博物馆重新发现中国,去贵州深入探索中国。
记者: 孙建平 赵雪湄 报道
编辑:露西